《 教学与管理》 2004 年5 月 1 日 中学生 “陪读" 现象 探析 ⑩江苏连云港板浦中学 李长红 I. 担心孩子的自 理能力 陶行知说: “中国社会对于小孩的教育普遍只有 两个阶段: 一是全然依赖, 二是忽然自 立。 ” 中小学时 l 代, 所有的人都要求你听话 、 不惹事、 什么事也不要 管, 只读“圣贤书” 就行了。 导致孩子进入高一级寄宿 I 制学校就读时, 又担心孩子很难适应这种完全靠自己 I 打理的生活, 干脆就来“陪读” , 继续做好“保姆” 。 当 ! 你长大以 后, 又立即一脚将你踹进社会, 要求你要坚 j 强、 有责任感、 吃大苦、 耐大劳、 什么都要拿得起放得 l 下、 要独当一面、 撑立门 户。 结果是很多人因不能适应 l 独立生活、激烈竞争而游离于社会边缘甚至酿成悲 一剧。一个来自 四川的北京某重点大学的 学生, 因没有 f 父母的照顾, 无法独立生活而休学在家, 当接到学校 { 要他返校复学的通知时, 他不敢面对即将来临的独立 I 生活而跳楼自 杀⋯⋯无数事实证明只会吃饭而不会 洗碗的 人, 最终必将饿死: 2. 担心孩子吃苦受难 我国古人以“劳其筋骨” 的方式作为一个人成长 的必经历程。
但现行的 情况是, 父母担心孩子吃苦受 j 罪, 怕他吃不好 穿不暖、 怕他吃脏东西感染病毒细 I 菌, 怕他衣物不会洗, 家长们以给孩子包办一切为荣, 『这种貌似浓厚的人情味实际上给孩子的是溺爱—— : 愚昧的爱, 往往在糖水之中毁了孩子。俗话说的“娇 『子如杀子” 就是这个道理。 当“劳其筋骨” 所必须付出的苦难被家长代替孩 I 子逾越之后, 是否意味着他的成长已经缺少了一个必 { I i 1 i ·10 · ( 1)怀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长期以来, 家长和 其他人一样, 也是以考试分数评价 自己的子女。因为 少2分没有达~J]98分而打伤 、打死孩子的大有人在, ‘ 分’ 障目, 不见全人” 。统计结果是中国的家长 注重子女学业取得好成绩并获得学历教育的比率达 43. 9%, 远远超过我们的邻居日本家长的2. 7%。这表 明家长非常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 但又担心其学习自 觉性, 只有亲自看护才能放心。 ( 2 )担心孩子受到环境影响。受 “孟母三迁” 、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等传统观念熏陶, 加之现代社 会的开放性、 多元化这把双刃剑, 使家长普遍担心孩 子受不良的社会影响而失足、 堕落。
4. 家长隐性成就观的显性表现 家长为了 弥补自 我感觉不成功的人生缺憾, 转而 在孩子身上寄予厚望, 并倾注全部情感和精力去督促 孩子学好文化、 出人头地、 光宗耀祖以满足自己的成 就感。 孩子的生命像被制造的产品一样沦落为一种克 隆化的存在。 在此过程中, 兴趣被无情地剥夺, 孩子生 命的走向被家长的成就感所注定, 别无选择。一个生 命就这样成就了一个非我的 存在。 一种母爱或父爱就 是在这样一种强者对弱者的精神强暴中完成的。 5. 其他特殊情况 当然, 有些孩子已经有严重不良行为。如和社会 闲杂人员交往很深, 哥们义气浓, 经常参与打群架, 老 师无法教育; 在校内拉帮结派, 成为校园 “霸王” 而惹 是生非; 经常彻夜上网聊天, 成为网络 “虚拟人” ; 抽 “一维普资讯